做一個不完美的母親

华国三太子网赛》台湾内战 卢彦勋睽违3年战王宇佐
軍婚綿綿:顧少,寵妻無度 小說
圖/Cyan Lin
擁51萬粉絲!知名格鬥評論家為台灣發聲 支持祖克柏打贏馬斯克
【渭陽/摘自《時尚芭莎》2023年第10期】
2023年3月,61歲的楊紫瓊終於斬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創造了歷史,讓楊紫瓊獲獎的,正是《媽的多重宇宙》中一個複雜的母親形象。電影中的母女關係很寫實,伊芙琳像絕大多數追求完美的母親一樣,對女兒寄予厚望,希望她優秀卓越;但女兒喬伊,她年輕的生命不能承受這種令人窒息和沉重的母愛。
「我一直在做正確的事啊!」伊芙琳說。「這世上沒有絕對正確的事,正確是一羣害怕的人創造出來的小盒子,所有不敢活出自己的人,就被框在那個盒子裡,痛苦而沒有自由。」喬伊說。
在教育越來越「內卷」的大背景下,成爲一個完美母親,帶給孩子一個光明燦爛、幸福快樂的未來,既是作爲母親的願望,也是社會、文化和家庭對於母親的期待。然而,正如伊芙琳和喬伊的故事,追求完美的母親給自己、孩子和家庭宇宙都帶來了生命秩序的嚴重擾動,喬伊甚至寧願進入「貝果黑洞」毀滅自己…
子瑜只排第10名!2022 KPOP女王出爐 「母胎美女」擠下BLACKPINK 3成員奪第2
完美母親更難做
完美母親是什麼樣的?在今天,那是傳統母親的美德加上現代母親的特質,標準更高了。她們出現在媒體的報導中,也出現在「大女主」的影視劇中,主要表現爲三個特質:第一,做到了工作和生活能保持絕對的平衡,且能夠無縫切換。第二,全能,左手輔導作業教出優異「牛娃」還家庭幸福,右手叱吒風雲於職場、談判桌、創投圈,甚至年紀輕輕已獲得財務自由。第三,知識、智慧、才藝不輸專家,連廚藝都既符合營養學又符合美學。對於大多數女性來說,這樣的完美母親可望而不可即。其實,沒有完美時刻,多的是慌亂、焦慮和崩潰時刻。爲什麼要成爲一個母親?這是一個什麼樣的選擇?這是誰的慾望?這些很重要的問題,答案尚在迷霧之中,孩子就降臨了。
NBA/兒子心臟毛病盼準時讀大學 詹皇找最好醫學中心治療
一個母親回憶她初爲人母的情形時說,她一直很焦慮。孩子還在肚子裡時,總是擔心電腦輻射、吃錯了藥、摔了碰了,孩子會發育不良。生產時,開十指骨縫有如上大刑,當孩子被醫生抱去洗剪時,她大汗淋漓躺在產牀上,卻仍然拚了最後的力氣大喊一句:「醫生,我的孩子什麼都不缺吧?」伴隨着孩子在每個階段成長的喜悅,每個母親都可能被各種焦慮裹挾甚至淹沒。因爲,孩子不管是生理髮育、心理成長,還是學習成績、人際關係乃至人生規畫,所有重大責任似乎都與母親相關,好像她要爲孩子這一生擔保似的。
但母親不僅僅是母親,許多人也是職業女性,因此在角色之間如何平衡成了被問得最多的問題。事實上,沒有真正的平衡,哪怕是「大魔王」凱特‧布蘭琪,也對記者提出的「平衡」問題,憤怒地予以迴應。母親們必須放棄同樣珍貴的,也必須捨得所渴望的。而且,她們有太多崩潰時刻,隨便一句帶點指責的話都可能讓一個母親憤怒、委屈和痛哭。
如果完美母親真的存在,一個個真實的母親就會消失。明明知道完美母親是不可能的、妄想的,但當所有人都把無私、奉獻、犧牲、付出等詞語加在母親身上,母親就被綁架了,主動或者被動地向完美母親的形象和標準靠攏。
如何證明完美
一位在國際鋼琴比賽中拿到第一名的神童,將自己的成就完全歸結於母親,報導他獲勝的新聞標題是《媽媽,我做到了!》。
如何證明一個母親是完美的?那就是完美的孩子,以及他爲母親帶來的勝利。「追求完美孩子的母親是倒錯型的。」精神分析家楊渱說,「就是把孩子當作自身的一部分,作爲自己的一個客體。就像自己的心臟、自己的眼睛,必須是好的,不能有缺點,孩子有問題就代表自己有缺失。」
中国代表呼吁国际社会继续携手打击恐怖主义
「完美的母親需要一個完美的孩子來證明,這對孩子的主體性是一種本質的傷害。」精神分析家黃愷認爲,「在這樣一場追求完美的競賽中,母親被綁架了,孩子也被綁架了─孩子認同母親,他要努力實現母親的願望,就可能學習成績非常好,但這是爲母親而學,孩子被母親的慾望覆蓋了。」
少爺不太冷 小說
何溢诚快评》华硕被架在火上
「逼着孩子學琴學美術還不算恐怖,最恐怖的是逼着孩子快樂。」心理諮詢師宮學萍說,當一個母親給自己設的教育目標就是要養一個快樂的孩子,那就太可怕了。「孩子的情緒就變成被設定的了。」宮學萍說,一個母親追求完美到極致的時候,她會對孩子的哭泣和痛苦都產生憤怒:你所有的不滿足、所有的要求都是在攻擊我,你在告訴我,我不夠完美!
鉅額情感債務
很多母親都向孩子說過這樣的話:「我爲了你…」後面的內容可能是「都沒有離婚」「放棄了升遷」,等等。當一個女性爲母親這個角色過度付出和犧牲,母子間就產生了一筆鉅額的情感債務,有意無意地,母親會以各種方式向孩子索取。一些母親甚至爲這筆債務標上了明確的價格和可以交換的等價物。
「過度付出的母親,她有很多隱忍、委屈、痛苦和怨恨,不管母親有沒有用話語表達,這些都會被孩子接收到。」黃愷說,這筆債務會讓孩子非常內疚,併產生一種巨大的焦慮。「因爲母親爲了孩子而犧牲的、奉獻的和喪失的,是無法計量的、還不起的。比如,母親的青春、健康、時間,母親的幸福和快樂,這些孩子無法用自己的方式去補償,會感到無力償還的焦慮。」
SWITCH!
不可思议的绿巨人v4
身負鉅債,很多孩子只能用各種身心症狀來表達無法言說的痛苦,或者以傷害自己的方式來懲罰和控制母親:抑鬱、焦慮、拒學、飲食障礙…最悲慘的,則是一些孩子選擇了以命相抵。
鱷魚母親
一個母親,一直餵養、一直抱着孩子,這既是一個真實的畫面,也是一種心理上的融合共生。「如果有一個完美的母親,孩子就沒有機會長大成人,因爲所有慾望都可以被滿足,就不需要成長。」宮學萍說。
6種人吃柚子要注意!3種柚子營養大不同?看這篇一次搞懂
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情境:一些母親在孩子還沒有感到缺失時就給予滿足,比如在孩子玩的時候讓他趕緊喝水,在孩子還沒餓的時候就餵飯…黃愷認爲,孩子的這些感受,本來應該是自己承擔的。「沒有這些刺激和挫折,孩子就很難體會到那種因爲缺失而緊張並由緊張的釋放所帶來的快樂。這就扼殺了孩子的天性。」
「一條巨大的鱷魚,你在它的嘴裡─那是母親。」法國精神分析家拉康描述了親子關係中,吞噬和被母親吞噬的幻想以及過度滿足孩子的「鱷魚母親」的形象。拉康認爲,家庭情結中的第一個是斷奶情結,與母親共生關係的中斷會在孩子的心理上留下永久的創傷。母親的全能會引起孩子的焦慮,孩子在母親的全能面前無能爲力。拉康認爲,這種焦慮表現爲被母親吞噬的形象,孩子必須從與母親的想像關係中脫離出來,才能進入社會;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會導致從恐懼症到各種奇特現象中的任何一種。
美劇《惡行》就表現了一位看起來完美的母親,對自己身體健康的女兒的嚴重傷害,被稱爲「真正的美國恐怖故事」。很小的時候,吉卜賽就被母親迪迪宣稱患有白血病、癲病和肌肉萎縮等,必須坐在輪椅上,而母親迪迪則不斷帶着她四處就醫…這種病態行爲被命名爲「代理型孟喬森症候羣」,患這種病的大多數是母親。矛盾且令人憤怒的是,她們虐待孩子的身體,其背後的動因則是爲了更好地愛和珍惜孩子。
楊渱解釋,現實生活中我們不一定會見到這樣嚴重的案例,卻可能窺見類似的情況,比如,那些爲了愛母親而罹患心身疾病的孩子;還有在家庭中,強勢控制的母親會弱化自己的孩子,以愛爲名爲每個孩子奉獻,但這些都是母親自戀的需要:我是最好的媽媽,每個孩子都需要我,離不開我。
在畫上留白
我們應該如何做母親?一些精神分析學家提及一個觀點:如果母親都懂點精神分析,這個世界將更加美好。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的「足夠好的媽媽」,就是一種非常流行的觀點。
但「足夠好」在中文裡有歧義,就像十足金一樣,它有「接近於完美」的意思。宮學萍介紹,溫尼科特不僅是心理學家,還是兒科醫生。「他在提出『足夠好的媽媽』時,實際上想表達的意思是,媽媽不用特別好,不是強調那個『夠』,而是強調『夠了就行』。」
「一個懂得留白的母親,就是一個足夠好的母親。」楊渱用畫來比喻,一個追求完美的母親會把這幅畫填得非常滿,像那種會讓人犯密集恐懼症的畫面。
食欲之秋
如果我們一定要說「完美母親」這個概念,那麼在教育孩子上懂得留白的母親,就是完美的。那個留白是給孩子的,認可孩子是一個生命主體,孩子的人生就有更多可能性、突破口,家庭裡每個人的人生也都有了更多可能性。
「足夠好」「留白」,意味着不必糾結孩子是否少喝了一點奶或者少睡了十分鐘;事實上,有一些影響孩子一生的大的原則和需要畫重點的大事,還是要非常認真去做的。或者說,做一個抓大放小的母親。
在孩子生命的早期,爲他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事實上,這是孩子最初的起跑線,也就是愛,是當孩子的生存和感情對我們產生完全依賴的時候,我們給予他無條件的關注和愛,爲他建構一個愛的城堡。對孩子來說,這是希望的品質。
母親一定要適時與孩子分離。在中國母親這裡,這一點最難做到。我們常常會遇到孩子幾歲了都沒斷奶,青春期了還沒有分牀,十幾歲了父母還給繫鞋帶、餵飯、洗澡的案例,有些父母認爲這是愛,問題恰恰出在這裡。實際上,這是母親離不開孩子,在「抓捕」孩子,孩子也會因爲害怕傷害母親而更加難以離開。
傳遞規則和律法。「岳飛的母親就是一個很好的傳遞規則和律法的母親,也就是拉康所說的『父之名』。」楊渱說,「一些母親很享受跟孩子的二元閉合關係,不想打開,這時就需要父親來打破二元閉合的關係。孩子是父親和母親共同的結晶,把父親拉進來,從二變成三,這樣社會性就進來了,規則就進來了。」
「既然有『足夠好的媽媽』這個提法,我們也可以提出『足夠好的爸爸』這個對應的說法。」黃愷說,這意味着孩子一降生,父親就應該出場了,作爲母親最重要的支持者,要爲孩子制定和樹立規則,同時承擔來自孩子的「攻擊」,見證和陪伴孩子成長。
母親也需要自己的生活。在《媽的多重宇宙》中,女兒喬伊最後哭着對伊芙琳說:「你可以去任何地方做任何想做的事!」是的,每一個母親都可以去擁抱多重的自己,在多重宇宙中實現多重可能性,同時,也讓孩子去開拓屬於他自己的領土。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讀者雜誌》2023年8月號】
三餐正常吃、運動後千萬別挨餓 營養師教你吃出不復胖的「瘦習慣」

圖/讀者雜誌